CCER研究课题、研究效度、效度定义和类型、CCER原理和起源
作者:張永順
一、CCER研究课题
順叱华/YSCN提出的课题:不同拆建场景产生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对获得 CCER 碳交易的方法学研究及“两碳效应”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研究。
二、CCER研究效度
研究效度是指研究的有效性和真实程度,即实验设计能够回答研究问题的程度,反映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通俗地说,如果一个测验能够准确测出预期测量的能力或特质,那么这个测验就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简言之,经过方法学研究和测验,一吨建筑垃圾能获得多少有效的、真实的碳交易量。
三、效度定义和类型:
效度即有效性,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
四、CCER原理
碳排放交易CCER原理:基于企业和机构的碳排放权。每个企业和机构都被国家分配了一定数量的碳排放权,这些排放权称之为“碳配额”。如果企业或机构需要额外的排放权,他们可以通过购买其他企业或机构的碳配额来弥补;相反,如果企业或机构能够减少碳排放,他们则可以将其未使用的配额出售给其他需要的企业或机构。
五、中国CCER起源
中国CCER(首字母“C”代表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两份国际文件在时间范围、目标设定、参与国家和法律约束性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区别如下:
(一)、时间范围
《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通过,旨在控制和减少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其第一阶段的时间范围为2008年至2012年。
《巴黎协定》:于2015年通过,为期多年,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时间限制,而是设定了长期目标。
(二)、目标设定
《京都议定书》:主要针对工业化国家,要求这些国家在约束期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目标是比1990年水平下降5.2% (具体数字因国家而异)。
《巴黎协定》:目标是尽量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不超过1.5摄氏度。该协定鼓励所有国家采取行动,通过自愿性国家贡献来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
(三)、参与国家
《京都议定书》:仅适用于工业化国家和部分经济体,一些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参与,但没有具体的削减目标。
《巴黎协定》:争取全球共同行动,几乎所有国家都参与其中,所有参与国家都应提交自愿性国家贡献并不断加强其减排努力。
(四)、法律约束性
《京都议定书》: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对各方实行国内强制措施。
《巴黎协定》:没有强制性条款,基于国家推动和自愿承诺的原则。
五、实施效果和国际认可度
《京都议定书》:由于一些主要排放国如美国没有批准,实施效果不理想。
《巴黎协定》:更加灵活和全面,强调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共同责任,被认为是更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
六、大国担当
《巴黎协定》是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 21)的成果,旨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政策框架和路径。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了四大重要目标和行动,展示了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和举措。
第一个承诺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中国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60%至65%。这意味着中国将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广清洁能源,以及减少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这一承诺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个承诺是:增强适应能力。中国承诺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应对措施,以减轻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将加强林业、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威胁。这一承诺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承诺。
第三个承诺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国承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2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研发,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中国的这一承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能够促进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发展,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程。
第四个承诺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中国承诺到2030年,新建低碳城市占全部城市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制定和实施低碳城市规划,推广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提高城市能效和生活质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低碳城市建设的推进将有效减少城市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四大承诺在巴黎协定中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努力。这些承诺表明中国政府正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承诺也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机遇。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共享经验,中国和其他各国可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張永順原创和整理,整理部分的知识产权归原著所有。
2025.01.11